在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刺激不起实体经济的时候,过多的流动性会向虚拟经济跑,造成虚拟经济的泡沫。
六、西部开发与平衡中国:上述生态环保、能源资源等基础生产要素的投资新基础设施主要布局西部,能发挥西部比较优势,更能使西部可持续发展。其中属于科研投资和劳动力升级培训投资的部分,则能增加收入从而拉动消费及第三产业发展。

当然,如何把当前20多万亿的外汇储备置换成战略资产与国债等多元资产涉及具体的专业操作,需要深入的技术性设计。其意思是:通过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用宏观战略引领的结构性投资带动产业、生态、能源资源、收入分配等诸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增强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的水平。只有宏观-战略投资到位,基础设施与战略性生产要素得到保障,微观-盈利投资才能有效运行。二、能源资产与节能减排:转向自主的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新一代核能和万亿度规模的太阳能为主的电力生产和新型智能电网,减少对国际油气的依赖度。这种微观-逐利性投资的周期性波动是造成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关键力量。
进入专题: 供给侧改革 投资结构 。主流经济学把宏观-战略投资与微观-盈利投资对立起来,强调二者之间的挤出效应。三是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及时淘汰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等,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减税而不是提高税率,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有效供给能力或竞争力。虽然需求对供给有重大影响,但各种主体(个人、企业等)的各种有效需求都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而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产率,而生产率又取决于其供给能力。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
除了要素升级外,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也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前已述及,广义的供给侧力量不仅包括商品或劳务供给,而且包括供给主体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量调整、增量形成等。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是要推进这些改革,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区分不同性质的供给侧因素很重要,因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是更为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将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源头。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理由二: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理由四: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是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企业家、创业者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莫要误解了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本是非常好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概念相对晦涩,各种脱离其本意的解读较多,也要谨防出现如下误区。
若单纯强调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若能广义理解供给侧力量,则会考虑通过改革等,主要依靠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出清。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只要稍微梳理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推进供给侧改革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常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并非始自今日,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
狭义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
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四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理由一: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是发动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是以政府计划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
理由六: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供给侧改革本是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现实中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提供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提高了,即使国内需求没有扩大,也会保持经济增长,因为供给能力提高的企业和个人会开拓外需市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赚外国人的钱。
理由三: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